几次游览遐迩闻名的灵山乡“三教圣地”——巴灵寨,唯有这次与平昌众多游客和不少媒体人一道重游,才从心底泛起阵阵漂浮而过的感悟,大概就是佛教人士所说的顿悟吧。
还在山脚,仰望云天外的巴灵庙宇,确实犹如凌空展翅冲云天是仙鹤,托起茫茫云海之上的神仙琼楼。心里暗自惊叹:老法师怎么发觉这灵山了?从何处追寻到此了?山腰了长眠那位高僧,就是慧眼识真气凝结的人吗?怪不得,名山圣水处,必然有佛教、道教的居处。更惊叹巴灵人吴道凝老先生,据说一篇《巴灵台赋》,险些儿让皇帝老馆銮驾起驾,来到这方宝地。我在想,那时候既无硬化的公路,也没汽车,还无登山的石梯,如果还得皇帝望山而兴叹的话,恐怕连同轿夫和吴老先生,都会背心冒冷汗的!万一皇帝老馆不忍离去,执意要登临的话,恐怕就会苦了几万石匠,攀援凿路了。简直不敢想下去。只有一种大幸,那就是皇帝索性迁都到此地,岂不让平昌成为皇城根下?
拾级而上,呆立在血红的“巴灵台”三个大字下,回首俯视来路,眺望远处绵亘的青山和蜿蜒而来,悄然而去的通河玉带缠绕着这灵山宝刹。顿觉造物主真的钟爱毓秀的巴灵寨了,山有水才有灵动的韵致,何况那还是从茫茫群山中陡然而出,然后又戛然而奔流入远山花屏后,难以入怀更显珍贵,令人回味、遐想与迷恋!
望着头顶漂浮的悠悠白云,敢问千万年历史长河里,灵台之下发生过多少灵异的往事,多少悲欢离合,多少忧思惊恐哟,多少意外惊喜,多少惆怅失落?如今,它们都随云烟逝去了……从那斑驳,依稀可辨的碑碣铭文,仿佛在朝舞暮云中诉说,有黎民的贫穷,所以才纷至沓来的信众,向慈爱的佛诉说心底的悲苦,祈求佛的怜爱,赐给他们幸福。不管是否灵验,心里总有了一丝儿的新的希望,有个盼头了。然而,今天山下比比皆是城里人所谓的小洋楼、小别墅了,人们仿佛笃信只有甩开膀子,遵循科学道路往前奔,才可以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果实。佛爷、神仙恐怕也只有在暗地里帮帮人们慰藉饥渴的心了。
在山顶瞩目那流传千古的《巴灵台赋》碑文,聆听美女解说员解读出吴老先生笔走龙蛇,勾勒出的此山恢宏气势和天地日月对它的钟爱,令游客佩服得五体投地,是丝毫不过分的。佛祖、药王、护法大神和当方土地山神,你们济济一堂了。你们是法力无边的神,也是有好生之德的神灵,愿你们千秋万代赐予人世间风调雨顺吧!